亚金协秘书长杨再平:美好生活与美好金融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是人民群众的普遍诉求。IMI学术委员、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秘书长杨再平认为,金融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大有可为,这就需要美好金融的实现。杨再平首先从古今中外的理论与实践中定义了美好生活的具体含义,认为金融跨时空资源配置、目标构建的特点,可以在满足人们美好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后,作者具体阐释了美好金融的含义,认为金融之美在于普惠社会大众,正确地发挥金融之美,可以最大限度为社会大众的日常活动提供资助,而让社会与生活更美好。
以下为文章全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十九大所做出的一个重要论断。
金融改变生活,可以富民强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金融责无旁贷,金融可以也应当大有作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然包含对美好金融的需要。可何为美好生活,何为美好金融?这是金融工作者需要想清楚想明白的。
中等偏上收入与美好生活之梦
按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5年的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为: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104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1045至412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4126至1273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273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我国2016年人均GDP为8866美元,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若能超过12735美元,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是我们的新梦想,亦即美好生活梦想。
何为美好生活?我们不妨重温一下古往今来对“美好社会”的憧憬。先温孔子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再温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它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 43 35075 43 15264 0 0 4248 0 0:00:08 0:00:03 0:00:05 4248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手、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当然,上述理想化“美好社会”,还是遥远的未来。我们不妨从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为可望可及的“美好生活”找到注解。1960 年,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提出了他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分为5个阶段,1971年在其《政治和成长阶段》中增加了第6阶段,经济发展的6个阶段依次是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我国即将进入的应该就是“大众消费阶段”。按其描述,在这一阶段,主要的经济部门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奢侈品消费向上攀升,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开始大量利用高科技的成果。人们在休闲、教育、保健、国家安全、社会保障项目上的花费增加,而且开始欢迎外国产品的进入。
具体而言,可望可及美好生活大致可细化为十个方面:
●吃,安全放心绿色食品。
●穿,个性美观体面衣着。
●住,宽敞舒适颐养住房。
●行,个人公共交通发达。
●用,智能便利日常用品。
●游,说走就走周游世界。
●娱,且歌且舞雅俗共赏。
●健,全民医保健康长寿。
●教,有教无类人才脱颖。
●环,绿水青山空气清新。
美好生活之梦期待金融来圆
金融即基于信用的跨时空交易及其资源配置。正是这一基本属性派生出金融具有圆梦的功能,即将人们的跨时空梦想变为现实的功能。人们对未来的憧憬、设想及目标,可通过金融的跨时空交易或跨时空资源配置得以实现。
这一点,罗伯特·希勒的流行书《金融与好的社会》做了相当透彻的论述。他从新的角度对金融做了全新界定。他写道:
广义来讲,金融是一门研究目标构建的科学,也就是如何通过必要的经济手段实现一系列目标的学问,以及如何管理实现目标所需的资产的学问。所要实现的目标可以由家庭、小企业、大公司、民权组织、政府乃至整个社会提出。人们可以提出各类目标,比如支付孩子上大学的费用、一对夫妇退休后的经济保障、新开一家餐馆、为医院新建一栋大楼、打造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甚至一次登月之旅,只要目标明确,参与各方就需要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实现目标,通常还需要有人提供专业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与工程学极其类似。
有一个通常被人们忽视且令人费解的事实就是金融的英语单词“finance”源自于拉丁语当中一个常见词,其意义就是“目标”。词典中的条目告诉我们,这个单词源于拉丁语“finis”,通常被译为“终点”或“完结”。有一本词典还特意指出,“finis”之所以演化成为“finance”,原因在于金融的原始形态之一就是债务的终止或完全偿付。但为了方便本书中的讨论,我们就引用“finis”最古老的意义,即指代“目标”,和当今使用的英语单词“end”有同样的意义。
绝大多数人对金融的定义都是狭义的,但是为一个行动提供金融服务就是在为取得行动的最终目标构建可行的方案,其中就包括通过充分的管理保护和保存相应的资产,使得这些资产能够为目标的实现和延续提供支持。
金融从业者核心的工作之一就是撮合交易,也就是创造新的项目、构建新的企业甚至塑造一套新的体系,不论这些交易的规模大小,证实此项工作将通常散落在各处的个人目标结合在一起。各种金融方案(包括付款方式、借贷方式、抵押融资、发行股票、激励计划以及退出策略等)只不过是这些交易的表层元素而已。撮合交易意味着推动各类方案的执行,而这些方案能够促使现实中的人们采取实际行动——通常情况下采取共同行动的将是一大群人。普通人如果不能和别人合作,那么基本上都无法创造持久的价值。即使是典型的独行诗人也需要经济来源,才能展示他们的才华。具体一点说,诗人也需要生活的基本收入,需要发行人,需要印刷商,需要读诗会的组织人,需要有人为公共读诗会建造适当的场所,所有这一切的背后都有一套隐性的金融架构。
金融所要服务的目标都源自民众,这些目标反映了我们每一个职业上的抱负、家庭生活中的希望、生意当中的雄心、文化发展中的诉求,以及社会发展的终极理想。金融作为一门科学并不能直接告诉我们到底哪些才是其服务的目标。换句话说,金融学本身并不包含一个特定的目标。金融并非“为了赚钱而赚钱”,金融的存在是为了帮助实现其他的目标,即社会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门功能性的科学。如果其运行脱轨,那么金融的力量将颠覆任何试图实现目标的努力,正如过去10年间我们在次贷危机中看到的那样。但是如果它能正常运转,金融就能帮助我们走向前所未有的繁荣。
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金融来圆美好生活这一中国梦。
金融之美在于普惠社会大众
何为美好金融?罗伯特·希勒的流行书《金融与好的社会》专门阐述了金融之美。他写道:
除了理论自身的美感之外,金融也因其所创造的事物而获得美。金融服务的是人类的欲望和潜能,它为构成我们一生中日复一日的各种活动提供资助。
这些目标明确的活动本身都具有美感。
正是在为人类所有的活动提供帮助的过程中,也就是为一个拥有为所有成员所分享的富饶和多元化的活跃的人类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金融才体现出其最真实的美丽。
他还阐述道: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金融,金融与每个人的联系是维系社会运转的最基础的关系,我们应该通过捕捉金融的力量去为整个社会的福利服务,而且金融本身能起到管理风险的作用,金融民主化有可能会降低不平等程度,可以让人类世界变得更好。
在经历这种危机之后许多人不禁要问,金融到底能在社会良性发展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不论作为一门学科、一种职业,还是一种创新的经济来源,金融如何帮助人们达成平等社会的终极目标?金融如何能为保障自由、促进繁荣、促成平等以及取得经济保障贡献一份力量?我们如何才能使得金融民主化,从而使得金融能更好地为所有人服务?
他正面肯定道,恰恰是现代金融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它为全民参与金融活动敞开了大门,只要你能想出不错的赚钱的点子,就应该能获得贷款,就应该能获得风险投资,就应该能获得资本,让我们的社会一步步向好。
综上所述,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不仅如此,金融还具有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所以,金融之美在于:最大限度服务好人类的欲望和潜能,为社会大众每个人一生中日复一日的各种活动提供资助,而让社会更美好,让生活更美好。与我们的“社会主要矛盾”用语挂钩,反过来说,“金融之美”亦在于“去不平衡、去不充分”而普惠社会大众。
用两类比,金融之于经济社会,犹如血液循环灌注系统之于人体,或亦犹如都江堰、灵渠那样的水利系统之于万顷田地灌溉或翻山越岭漕运。如果说金融之美在于普惠社会大众,普惠大众犹如血液之充分灌注,亦犹如水流之充分利用。
编辑 韦祎 张昊轩
来源 中国金融杂志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涂永红:以开放时间表倒逼金融改革
向松祚:未来金融的六大趋势总结成一个字——“收”
陆磊:中国当前最大的“灰犀牛”是经济波动和金融市场波动
纪志宏:要探索建立多层级、多元化、规范化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范希文:金融科技的赢家、输家和看家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